貼剪簿

Tuesday, April 12, 2005

自校理念的再思

古風(2004年)

黑格爾說:「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,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」。自校走了10年,邁向第二個10年,誠非偶然。讓我扼要道來十載理念的自然演化。

 

源於人本˙此理不渝

1992年綠色小學註1的自由主義教育理念(深信生命影響生命、平衡知情靈的教育、照顧孩子的差異、體現尊重與溝通的人際關係、奉行體驗式的教學等),確定了自校由始至今、一貫的、以人為本的立場。另一方面,我們在綠小的經驗中明瞭,有別於英國的夏山、台灣的森小、美國的瑟谷,香港有其中西文化薈萃的獨特性,不能照搬外地現成的一套。志友要據實、謹慎地考察香港教育現況,大膽假設,不斷實驗,並以全副生命/真性情去幹,才有成事的希望。這是自校早期歷史一個很基本的意念 ---- 以心以生命實證教育的真相,亦即中國文化主流的唯心實證觀。

這個心,不單是心理學講的心思(mind),更包涵道德理性講的良心/良知(conscience),前者解釋人類行為各種思維結構;後者表現各族群文化價值的選擇,是為教育哲學的追尋。相對於主流教育之制度化(崇尚大規模)、量化(可測可檢)、標準化(跟從指標),概括為科學化的教育觀;自校講的人本主義/唯心實證觀則是人性化(重質輕量,推崇 ‘小就是美’)、質化(人格道德的提昇)、個別化(尊重人的差異,確認人的獨特性)的。這等教育哲學的差異,在帶領活動時,表現為導師盡力帶動孩子投入,卻又尊重他們不參與時的個體需要,不勉強,順其自然。

千古中外˙存乎一心

96年,初接觸Joseph註2的分享自然理念(Sharing nature philosophy)及其知覺遊戲,既親切,又鼓舞。親切,因理念的底層很東方,跟中國文化的自然觀一致 ; 鼓舞,因他融會了古今中外許多具自然精神情趣的代表人物(老子、莊子、聖方濟、印弟安酋長、Rachel Carson ,John Muir等)的自然經驗與智慧,原創成切實有效的流水學習法TM及大量的體驗自然遊戲。他的歸納與創作,挑破世界主流自然科學的沉悶與迷思,指出現代自然/綠色/環保教育可走應走的方向。

那時起,情意成為自校自然教育的主題,竟然令很多習慣以科學角度認識自然的成年人不解,他們問:「情意是甚麼?」學者吳森先生說:「西方人對自然物一開始就以wonder為主,再進一步便是征服自然。中國人自始即感謝天覆地載之恩而對天地有無限感謝和祟敬之情,這是一種道德和宗教的意識…. 十九世紀以前,西方人視自然為一堆死的物體,沒有生命在其中。中國人一向視自然為有生命的機體….中國人視自然有生命而對自然有情….二十世紀西哲懷海德高呼自然有生命,主張情為字宙的本體。懷氏精通數理,熟曉西方科學和哲學,竟然有中國式的主張。」【情與中國文化】。所以,自校三大信念之一指出:大自然是有機的生命體,給人滋養與智慧,是古今兒童與青少年最佳的樂園和教室,既是對傳統感情/性情教育的一趟回歸,同時又對應了西方二千年來以自然為破裂外象的批判與反思。於是,近代James Lovelock視自然為有機生命體(Gaia Hypothesis),Aldo Leopold提出土地倫理觀(把土地納入倫理範疇),即應此理展開。情,屬真實存在,是可感可知卻不可檢測的精神/關係,全憑主觀的感通(以感應來通達),註定要以生命投入,實證之、體驗之、感悟之。

至於對情的理解,中西有別,唐君毅先生說:「西方哲學以理性言心者,多絀情感輕經驗。其以意志言心者,則恆不免於尚力,而罕以性情言心者….西方人言心之反應,多謂其乃所以滿足人心之要求慾望。中國儒家之言感通,則所以顯性情。英文所謂emotion含激動義。Sentiment則指一情感之鬱積,而亦常含一非理性之義。Feeling一字,則偏自主觀之所感言。…. 然在中國,則言「理」者,多連性情言,亦恆連經驗言,曰性理,曰情理。….而情之一字,則唯當其同於慾或與慾相連時,乃含惡義 ; 如連於性言,則為性之表現,亦即理性之表現,而含善義。」故此,以情為教育主體,可發展人的理性與德性,而不會流於感情用事的反智性。

情意的「意」含「意思」與「意志」義。情感的觸發,固能接通無限意思,啟明之智復能堅定人生的歸向,而成意志,面對阻困,不輕言放棄。自然給我們的,亦如此。大地之恩,厚德載物,我等感其情,遂有回報分享之志,心甘情願,樂而行之。

分享自然(sharing nature),有別於視自然生命為客觀對象(心物二元論)的認知自然(knowing nature),著重人的切身參與,非旁觀者之感觸。感觸者,大哲學家熊十力云:「吾人之生也,必有感觸而後可以為人。感觸大者則為大人,感觸小者則為人,絕無感觸者則一禽獸而已 !」感覺與接觸,造就人的偉大性,也使人更具仁性。另一方面,分享自然又暗示人與人的傳意非靠知識或身份權威,故不是教導自然(teaching nature),而是平等關係般分享,有體驗,有感觸的分享。故自校沒有不善體驗自然的義工,卻積極培育對自然有情意有體驗有感觸的導師,導師作為影響重大的一員,當如陽光之溫暖、淨水之清澈、鮮花之芬芳,讓親近他的人有所感動,美意延展。若自然的美感經驗,只發生在優山美地之中,是片面的。全面的自然,能滲透至生活的每一部份,包括在綠意匱乏的鬧市中,那才是真正的考驗、深沉的敲問。

 

反璞歸真˙擇善固執

繼「情意教育」與「分享自然」兩大理念的開展落實,01年起(到鹽寮淨土體驗後),自校更加入了「簡樸生活的實踐」一環。這是真正把關愛自然的情意,與生活結合為一,過整全真誠的生活,而不是帶隊時候一套,回家時又另一套的分裂狀態。簡樸的風尚,肇因於「西方工業革命後隨科技的發展及經濟開發,世界各國為爭奪資源而發動戰爭,戕害不少生靈。加上人類因貪婪、慾望而發展出各種工、農業,傷害了整個自然大地,污染了空氣、水、土地及食物,更損害了人類及萬物生活的健康。直到這世紀末的二、三十年,人類才深刻地感深到環境生態破壞的嚴重性,也警覺到自己生活在危機重重的環境中,因此再也不能無動於衷」<簡樸的海岸˙區紀復>。

簡樸生活的態度,區大哥說:「是節制、惜福、回歸自然的 ; 不要放縱慾望、貪婪、浪費。寧願自己多一點不方便,少一點享受,物質足夠生活所需就好,太多反而造成浪費與污染。我們不要受消費主義商業廣告的影響,購買使用不受自然環境歡迎的產品,如大量的包裝物、砍伐樹木製造的紙品。多接近山林、郊野、海邊,愛護欣賞花草樹木、虫魚鳥獸,培養一顆溫柔、慈悲的心」「有些可遵循的原則如:多靠雙手、頭腦創意,少靠金錢、科技、欲望 ; 多尋找心靈的充實,少追求物欲的滿足 ; 多想想人類大地,少只顧自私自利 ; 不要因想要而要,卻看需要而要。這一切需要平心靜氣地用心而為,內心的「捨」與「靜」最重要」。

認識鹽寮淨土的崇高理念,印證「知行合一」之重要,聲稱愛護自然的人,還要猶疑嗎?任何偉大思想的傳承發揚,仰賴一個又一個生命的投向實踐,立於生活,所謂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。故自校導師訓練班命名為「大地行者」,即表明以「踐行」「修行」「行動」為要。

繼往開來˙萬物唯心

檢視自校十年來理念的建立與更新,愈見情意自然教育的性質近乎生命教育/心靈教育/美育/宗教教育/倫理教育/生活教育,而有別於建構知識觀念的環保教育。我們以人心為主體「吾心之本體,即是天地萬物之本體」(熊十力語),感通自然生命,把物我的感觸伸延落實到生活的點滴細節,躬行簡樸,用孔子的話,就是「我欲載之於空言,莫若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」(以身作則,勝過千言萬語義)。

願與每位心懷天地的朋友共勉。



註1 : 綠色力量,1992年暑假辦第二屆綠色小學,為期15天,實驗綠色與自由

的教育思想,參與大朋友廿多人,過半重組為93年的自然學校。

註2 : Joseph Cornell,美國著名自然教育家,創立分享自然基金會

(www.sharingnature.com),著作「與孩子分享自然」、「共享自然的喜悅」、「傾聽自然」等,廣受歡迎,自校顧問之一。

retrived from http://203.198.185.116/information/mind.html
12th Aprial, 2005.